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国泰民安”(上篇),共15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75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感受,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点评 左下方军乐队的出现大大提升画面气氛,让照片结构更饱满、内容更丰富。
点评 前景人物奔跑的虚影烘托激战气氛,战士躬身冲锋的动作充满张力。摄影师冒死深入前沿阵地,零距离表现志愿军战斗场面,令人赞叹。
点评 现场气氛浓厚,人物英勇无畏。真实展现经典战役的生动瞬间,抵近拍摄的战斗场面尤为珍贵。
1952年10月,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前夕,北京郊区八里庄农民签名呼吁和平。新华社记者 葛力群 摄
点评 主体样貌与动作朴素动人,照片中心故事突出,环境信息饱满丰富,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对和平的殷殷期待。
20世纪50年代,在山西黎城县仵桥村全村大会上,群众学习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新华社记者 陈之平 摄
195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进修的老工人、劳动模范薛吉瑞(站立者)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小组会上发言。 新华社记者 毛松友 摄
1954年,当选人民代表的辽西省义县(今辽宁义县)大铁厂村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生产队长乔淑春(左)征求乡亲们对农业生产的意见和要求。新华社记者 胡伟 摄
点评 人物衣着朴素OB哈希体育,人民代表态度虚心,乡亲们表情淳朴,画面生动而富于故事性。
1976年夏,指战员前往唐山地震灾区参加救灾。新华社记者 武清月 摄
点评 充满时代特征的珍贵历史瞬间,追随式摄影体现紧张感,反映子弟兵的奋不顾身。
1978年7月20日,新疆霍城县前进牧场各族民兵配合人民守卫边防。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 摄
1979年10月,一批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坦克正待运出厂。新华社发(俎瑞亭 摄)
点评 被高高吊起的坦克与地面成列的坦克相互呼应,强烈的画面纵深感很有气势,下方的指挥者打破画面单一的机械节奏,令画面更加震撼。
1981年,中国人民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在华北某地举行现代条件下的军事演习。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点评 空中的直升机与远处浓厚的硝烟营造紧张气氛,陆空协同演习作战动感十足,生动精彩展示华北军演经典场面。
1991年7月16日,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江苏兴化,被安全转移的新生儿和妈妈在一起。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段历史,父母为他起名叫水生。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1992年,辽宁沈阳一座飞行学院的女学员们在初级教练机上独立飞行。新华社记者 郭天海 摄
点评 地面女飞行员挥手与飞行中的初级教练机形成互动,画面干净有动感,人物动作传递昂扬的情绪信息。
1998年8月25日,抗洪战士在抢筑子堤。与嫩江相通的大庆南引水库多处出现漫堤等险情,万余军民昼夜会战,抗洪抢险。新华社记者 陈凯星 摄
点评 人物情绪紧张,行动迅速积极,尽显人民子弟兵在危急时刻的责任担当与英雄本色。画面充满动感,打动人心。
1998年11月26日OB哈希体育,安徽凤阳县小岗村84岁的杨继英投票选举新一届村委会干部。 新华社发OB哈希体育OB哈希体育